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深入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标志。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预算绩效管理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高度契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理念和内容上高度契合。
(一)预算绩效管理符合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预算绩效管理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价值诉求、体系构成、制度基础等方面是内在统一的。从20世纪以来国家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各国实践看,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市场化、政治权力分散化、治理关系契约化、治理工具理性化、治理绩效责任化、治理导向结果化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取向和运行模式。伴随着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预算绩效管理以支出结果为导向,建立了包括确定项目决策、支出重点排序、设定绩效目标和指标、绩效监控和评价、绩效报告审查和监督、绩效审计和绩效信息公开等环节的完整体系,以及总额控制、分责分权、绩效问责、第三方参与等配套制度,有效回应了社会诉求,提高了公众满意度。可以说,预算绩效管理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见表1),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预算绩效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政领财,以财辅政。财政承载着政府、市场、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基本关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有着深刻影响。预算制度规范财政收支,是政府活动和宏观政策的集中反映,也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有效手段。一个国家政府的治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绩效管理是对传统预算管理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本质上反映的是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工作绩效。通过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重结果、控成本、可问责的管理方式,能够将“花钱”和“办事”相结合,将管理范畴和着力点从财政收支扩展到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有利于推动政府效能提升,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后,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全面实施。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基本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过紧日子要求,解决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中的低效无效问题,增强政府预算透明度和责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三)预算绩效管理是人民参与和加强经济事务管理的重要渠道
现代预算制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收支计划,而是政府施政的重要工具,体现政府的战略意图和政策重心,关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随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深入,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项目和政策基本实现了绩效目标全覆盖、绩效运行监控全覆盖、绩效自评全覆盖,重点绩效评价范围逐步扩大,绩效信息向同级人大报告和向社会公开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为各级人大、审计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提供了重要基础,有力促进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实施效果拓展,推动审计监督重点从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同时,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和绩效审计,大大增强了预算绩效管理的约束力。人大、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促进预算绩效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第三方机构、专家和社会公众也是参与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委托专家和第三方机构参与绩效管理的范围和业务量迅速扩大。专家和第三方机构充分发挥其专业、人才等方面优势参与绩效管理,是预算民主参与的生动实践,不仅有助于弥补部门和单位绩效自评的短板,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而且有利于提高预算绩效管理质量,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在公共服务和民生政策绩效评价过程中,广泛采用面访调查、电话访问、邮寄问卷、计算机小程序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政策、项目受益对象和社会公众满意度,充分体现了公共预算服务人民大众的宗旨,扩大了人民群众对国家预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虽然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对未来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还要有清醒的认识。
1.理念和意识还需提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预算绩效管理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深层次变革,阻碍和压力不容小觑,“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绝非一日之功。如果对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深刻,没有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各项举措,改革的内生动力和行动自觉就会不足。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仍存在绩效好坏一个样、拍脑袋决策等错误认识和做法,花钱“任性”现象依然存在,绩效理念和意识还需提升。
2.人才队伍还需培育。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预算绩效管理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力量。通过不懈的探索实践,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专家和第三方机构力量持续发展壮大。但目前很少有大专院校设立预算绩效管理专门学科,加之专业培训力量不够,预算绩效管理专业人才仍然十分缺乏,第三方机构执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普遍不高、良莠不齐,一些执业人员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知之甚少、经验缺乏,仓促上阵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导致绩效评价可信度不高,预算绩效管理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3.方式方法还需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预算绩效管理是对预算资金产出效果的全面系统分析和科学量化评价,管理对象类型多样复杂,需要综合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政治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门学科知识和方法。目前,事前绩效评估、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方法较为简单,在绩效指标和权重设定、标准选取、成本效益分析、问卷调查等方面,还需运用更多专业化、定量化分析工具,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
4.制度和基础还需夯实。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强大的执行能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蓝图”已经绘就,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但政府预算、部门整体支出、事前绩效评估、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投资基金等领域绩效管理制度设计还需完善,转移支付、PPP项目、地方政府债务项目绩效管理还需加强,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还需健全,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还需推进,部分环节绩效管理不够规范,绩效信息质量不高问题依然存在。
5.激励和约束还需强化。赏罚分明、用好结果,才能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利剑”作用。近几年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在绩效结果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随着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绩效结果应用的范围和力度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机制尚不健全。全过程绩效管理的信息挖掘分析还不够,绩效评价和考核结果应用中还存在宽、松、软等问题,奖优罚劣和责任追究机制还不健全,绩效管理对于削减低效无效支出、科学精准安排预算、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6.多部门协同还需加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靠财政部门、预算部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更离不开衔接贯通的监督体系协同发力。目前,党委巡视、政府督查对预算资金绩效的关注还不够全面,部分地方人大预算审查和审计对政府收支绩效的监督力度仍然不足,各类监督之间在工作协同、信息共享、结果共用等方面还有较大改进空间,改革合力仍需持续提升。
三、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要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补齐管理制度短板,构建完善综合统筹、规范透明、约束有力、讲求绩效、持续安全的现代预算制度,推动建设一个花钱更少、效益更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高质量推进预算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通过跨部门跨地区跨年度大数据分析,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质量实现跃升。扩大事前和事后绩效评价范围,聚焦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对于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社会关注度高、实施期长的重大政策和项目,引入专家和第三方机构深入开展绩效评价,探索建立政策和项目评价标准化制度体系,广泛运用满意度调查方法,全面客观反映其全生命周期绩效的实现程度,有效回应人民关切,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奠定坚实基础。
2.创新开展成本效益管理。开展全成本核算、注重成本效益相匹配,是科学决策和合理安排预算的重要基础,也是下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具体可以通过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法、作业成本法、净现值法等,在预算编制阶段核定成本,在预算执行阶段控制成本和质量,在决算阶段考核成本和绩效。只有分类核清成本,才能科学制定支出标准;只有控制成本,才能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效益最大化。
3.加快实施整体支出绩效管理。全面总结经验,按照“分类试点、量体裁衣”原则,加快实施部门和单位整体支出全过程绩效管理,财政部门定期组织开展绩效评价,人大、审计等加强审查、审计监督,通过多方协同联动,实现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有机结合、贯通发力。综合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计分卡、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全面科学衡量部门和单位整体及核心业务实施效果,推动政府部门整体运行效率、履职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中国的365体育投注_365bet娱乐_365bet亚洲投注网址
4.探索开展政府收入绩效管理。我国政府收入绩效管理要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贯穿各类政府政策制定、执行、完善、废止全过程。通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对政府收入结构、征管效率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方位绩效管理,提升政府收入政策效果和执行效率。全面开展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促进社会保险基金精算平衡和可持续运行。
5.全方位用好用足绩效结果。完善互联互通的预算一体化系统,加强预算绩效信息智能汇总分析和深度挖掘利用,充分运用全过程绩效管理成果,及时纠正偏差、改进管理,推动预算决策和资源配置科学精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硬化责任约束,形成评价结果、反馈整改、提升绩效的良性循环。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和结果通报制度,推动将绩效结果纳入政府绩效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调动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6.加快培育高素质绩效管理人才队伍。各级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应积极推进多学科绩效管理专家库建设,加强宣传培训,形成全员重绩效、懂绩效、用绩效的工作格局。加强对第三方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管理,开展第三方机构绩效评价报告质量抽审,建立健全约谈通报和问责制度,引导规范市场秩序健康发展。推动更多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加快设立预算绩效管理学科或专业,探索实行预算绩效管理行业领域专业资质认证,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绩效人才评价体系,培育一批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强大综合素质、优良工作作风的高水平绩效管理人才队伍,确保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