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人物春秋

        梓花烂漫话英杰
        ——缅怀“五四运动”先驱陈荩民

        发布日期:2023-03-16 11:0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天台中学老校园(现天台实验小学)里有一棵见证了百年历史的梓树。梓树屹然挺立,树干需要两人合抱,树冠如硕大的华盖,满树盛开着略带紫色的白花,绚丽烂漫,给校园增添了无限的春意。《诗经·小雅》里有四句诗:“维 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古人常喜欢在庭院栽种桑树和梓 树象征父母亲,后人用“桑梓”来比喻故乡。看着这棵饱经沧桑的梓树,笔者 不禁想起了从这里出发走上轰轰烈烈教育救国道路,始终心系桑梓的“五四运 动”先驱陈荩民先生。

        一百多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扞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孕育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历史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投身“五四运动”  一校两位先驱

        陈荩民,原名陈宏勋,于1895年7月5日出生在浙江省天台县,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父母靠经商维持生计。陈宏勋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15 年毕业于天台县立中学(即今天台中学前身),次年8月以优异成绩考取当时公费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在高师读书期间,陈宏勋积极参加学生自治组织,与比其高一年级的匡互生等成为好友,成立“平民教育社”。陈宏勋一直怀揣爱国之心,时常表现出忧国忧民思想。他认识到当时中国国力衰弱,任由列强侵入掠夺皆因教育落后,立志走一条学习西洋现代教育,实现教育救国强国的道路。

        1919年5月4日下午一时许,北京十几所学校三千余名学生,从四面八方

        汇集天安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打倒卖国贼”。下午四时许,游行学生们呼声震天,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到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住宅前,高呼“卖国贼曹汝霖快出来见我”。此时曹宅内外警察林立,门窗紧闭。学生们一边与警察对峙,宣讲爱国思想,一边绕宅而行,寻找破门之路。忽然一声响,大门打开了,原来已经有学生翻墙爬进曹宅。学生们蜂拥而入,曹汝霖、章宗祥迅速躲避起来。四时三十分,曹宅被学生点燃起火。有史料记载,最先翻墙进入曹宅打开大门的是练过武术的匡互生和身材高大的陈宏勋。曹宅起火后不久,大批军警开始大肆逮捕学生,被捕者32人。据《青岛湖》《五四爱国运动资料》记载,被捕人员名单中,北京大学20人,其中有毕业于天台中学校,当时正在北京大学英语系一年级就读的孙德中;北京高师8人,其中有陈宏勋;还有工业学校2人,中国大学1人, 汇文大学1人。一所县级中学走出两位“五四运动”先驱,这恐怕在全国极为罕见。加上同时被捕的北京大学黄岩籍学生牟正非,在参加游行时被军警打伤的临海籍学生项士襄,鲁迅先生赞誉的台州式硬气,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5月7日,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声援下,北洋政府不得已将被捕的32名学生全部释放。被捕学生返校时,受到全校师生极其热烈的欢迎。当时北京高师校长陈宝泉找陈宏勋谈话,为了避免他再次被传讯或被捕,建议他立即更改名字。于是陈宏勋将名字改为陈荩民,意思是荩忠于国家和人民,自此一直延用此名字。“五四运动”以后,陈荩民当选北京学生联合会副主席、抵制日货全国联合会主席。1920年夏,陈荩民从北京高师毕业,留校任高师附中数学教师,兼任北京高师会计课主任。

        远赴法国留学  立志教育救国

        1921年,陈荩民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生。抵达法国后,他先在里昂大学学 习。1922年上半年,时任中法教育会中方秘书长褚民谊盗用公款购买了一台高级钢琴,并以私人名义赠送给法国官员,引起中国留学生的公愤。陈荩民对此深为不满,找褚民谊当面责问,争执之下盛怒的他打了褚民谊一巴掌。褚民谊因此怀恨在心,以“莫须有”的名义拟遣送陈荩民回国。陈荩民得知消息后,逃离里昂到了法国南部的底雄城,在底雄大学理学院追随数学家庞加莱之子小庞加莱教授学习。1925年取得底雄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高师数学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 期间,陈荩民认识了北京高师学生阎振玉,后结为终生伴侣。

        1927年,陈荩民受聘暨南大学数学系主任、教授,举家南迁上海。后任大夏大学数理系主任、教授,并在复旦大学等兼任教授。他一边认真教学,一边着书立说,编写出版了《非欧派几何学》《算术》《代数及简单数性之研究》《微积分测验》等着作。妻子阎振玉自物理系毕业后,曾任上海务本女子中学校长,后又任私立上海育青中学校长。

        迁移育青中学  山沟里办大学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这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第一场战役,中日双方约有一百万军队投入战斗。会战后期,日军逐渐占据上风。 陈荩民夫妇不愿在日军统治下工作,冒着纷飞的战火于10月撤离上海,返回故乡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县属于山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间是小平原,呈盆地型,西北边的会墅岭和东南边的猫狸岭构成天然屏障。为了躲避战火,宁波、绍兴地区许多学生也纷纷逃离到天台。陈荩民夫妇看到家乡尚无一所初中连高中的完全中学,县内学生和许多逃难学生无处上学,决定将因战乱被迫停办的上海育青中学迁来天台县复校。陈荩民任校董会会长,阎振玉任校长。夫妇俩先是在城西后坦信行寺办起育青中学初中部,随后拿出历年积蓄数万元,在友人和天台各界人士的帮助支持下,在离县城不远的玉湖洪村新建校舍作为育青中学高中部(总部)。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建起了300间左右的房子作为校舍,并聘请各方优秀教师任教。毕竟是上海迁移过来的学校,当时校舍设计得比较新颖洋派,可惜后来拆除改建,旧貌荡然无存,只能从当年的照片上看到校舍的样子。

        1939年底,陈荩民被浙江英士大学聘任为数学教授,不久兼任教务长兼工学院院长。陈荩民赴任丽水后,阎振玉带着幼小的儿子陈以一留在天台,全面主持育青中学校务。1941年4月日机轰炸天台玉湖洪,造成校舍和教学设备严重毁坏,文史教员唐鼎新罹难。1941年秋,原平镇集成小学主动让出校舍和课桌凳,创办了育青中学平镇分部。育青中学鼎盛时期,在三门海游和温岭新河都办有分部。1943年,育青中学扩大到21班,学生1043人,还有各地分校师生人数众多。

        天津沦陷后,北洋工学院内迁西安,与其他大学组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41年10月北洋校友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并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1942年底,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将浙江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成立北洋工学院,校址设在浙江泰顺百丈口镇,任命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在陈荩民主持下,百丈口镇一处前临小溪、后倚山坡的沙滩地上盖起了简易的木板瓦房作为校舍。他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每天黎明起床,洗漱后去后山锻炼约一小时,早餐后在学院处理校务或上课、备课、写讲义,常常忙到深夜。由于泰顺离天台很远, 又要绕道敌人后方山区兜一大圈,只能靠步行,单程也要走10天才能到达,数年来陈荩民很少回天台与家人团聚。

        抗战胜利后,战时内迁的学校按规定应在一年内迁回原地。育青中学上海校舍荡然无存无法回迁,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留在天台,校名改为浙江省天台私立育青中学。1946年初,教育部下令恢复国立北洋大学,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成为今日的天津大学。陈荩民就任北洋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任北平部主任。后北洋大学北平部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陈荩民遂专职在天津北洋大学工作。1948年秋, 阎振玉辞去育青中学校长,赴天津北洋大学任教,杨永年接任育青中学校长。至1956年,学校改为公办,高中部并入天台中学,校本部更名为天台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增设高中,改名赤城中学,后校址迁至飞鹤山南麓也并入天台中学。育青中学平镇分部规模扩大,增设高中,更名为平桥中学。1998年在城关施安桥附近重建天台育青中学。

        在抗战时期,陈荩民、阎振玉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在民族存亡紧要关头,坚持在国统区兴办教育,让躲避战火的广大青少年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育青中学和当时的天台中学、大公中学一样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从育青中学走出来投笔从戎、投身革命、奔赴解放区的学生众多,他们成为革命和建设的有生力量。

        抵制迁往台湾  迎接天津解放

        陈荩民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思想一直进步,长期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 事业。他在北京和天津工作期间经常掩护参加反饥饿反内战运动的学生,利用 其知名教授的声望将一些被捕学生营救保释出来。他曾带头反对国民党“三青 团”进入北洋大学,坚决反对国民党在学校进行特务活动,反对他们对进步学 生的迫害。

        天津解放前夕,国民党教育部派人来北洋大学策动全校迁往台湾。陈荩民在校务委员会上坚决反对北洋大学迁往台湾,得到众多师生的拥护支持。北洋工学院原院长李书田等少数人撤离学校逃往台湾,当时北洋大学校长张含英不在校内,教职员工公推陈荩民主持北洋大学校务。为了完整地将北洋大学保留下来,保证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陈荩民将数千名师生转移到租界,并组织护校队加强对校园的保护,迎接天津解放。

        1949年1月,由洋务运动实业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创办于1895年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在陈荩民为首的广大师生合力保护下迎来了解放。陈荩民任北洋大学校务临时委员会主席。4月,经过战火洗礼的北洋大学在原校址开学复课。1950年暑假后,陈荩民离开北洋大学应聘华北大学工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兼数学系教授,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该校后来改名为北京工业学院,就是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陈荩民在北京工业学院任教直至1981年3月7日逝世,享年86 岁,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解放后,陈荩民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担任高教部高等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他编写了《高等数学教程》《高等数学基础》等着作和《拉氏变换》《蒙特卡罗方法》《工程数学》《数据处理》《概率论》等讲义,翻译出版了《数值分析》等书。他曾于1973年初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为了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应加强数学理论研究,特别是加强薄弱环节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的研究,得到周总理的重视。

        陈荩民一生走过的历程书写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壮丽凯歌。他胸怀爱国主义热情,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先驱,转向教育救国的践行者。虽然没有像邓中夏等“五四运动”先驱者一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但他一直坚持爱国主义立场,保护思想进步的学生,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其精神值得我们褒扬和缅怀!


        中国的365体育投注_365bet娱乐_365bet亚洲投注网址


        (天台县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的365体育投注_365bet娱乐_365bet亚洲投注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