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台州政协 | 发布时间: 2023-02-26 10: 43 | 浏览次数: |
加强宋韵文化保护传承,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打造宋韵文化‘台州版图’”的具体行动;是推进新时代文化台州建设的重要内容。台州宋韵文化底蕴深厚、学术研究成效明显、保护利用有序开展、宣传推介氛围浓厚,取得积极工作成果,但对照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要求,当前我市宋韵文化保护传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保护意识有待加强。有的地方对文物保护重视不够,申报文保单位不够主动,如某些同类宋代不可移动文物,有的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有的仅为县级文保单位。一些承载宋韵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困难。
(二)特色品牌尚未形成。全市层面对宋韵台州的定位、特色品牌的塑造、宋韵资源的整合、重要载体的打造等尚缺乏总体谋划。宋韵文化研究和转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宋韵文化标识还不够鲜明。
(三)工作力量较为薄弱。各县(市、区)宋韵文化保护工作存在不平衡现象。大部分县(市、区)用于文化保护的资金比较短缺,市本级资金也十分紧张。全市列入统计范围的文旅人才特别是古建筑、考古等专业对口人员相对不足。
为此,建议:
(一)聚焦品牌塑造,擦亮宋韵台州的金字招牌。一是打造“宋韵台州,大道和合”文化标识。将保护传承宋韵文化与大力弘扬和合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宋韵台州·和合文化”列入“和合文化全球论坛”重点研讨课题,研究提炼和合文化和宋韵文化的台州元素、台州印记,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标识。二是打造“宋韵台州,崇实创新”精神内核。深入挖掘台州宋韵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尤其是工商经济、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开创性成就,让“崇实创新”理念在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打造“宋韵台州,和美生活”共富样板。以“宋韵+”思维赋能城乡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百姓生活,让群众多维度感受宋韵文化魅力。
(二)加强研究保护,守护宋韵台州的历史文脉。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加强宋代文化遗迹考古发掘力度,将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宋韵文化遗存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对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宋韵文化遗存逐步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完善博物馆配套设施,同步做好宋代文物保护利用。二是加强研究梳理。深入实施台州文化研究工程,汇集文广旅体、社科联、台州高校等各方力量,建立台州“宋学研究中心”,全面梳理档案馆藏、地方史志等文献资料,加强台州宋韵文化研究。三是注重历史风貌。将宋韵文化保护传承与历史文化名城打造结合起来,如可以利用台州府城街巷格局做好文章,重现宋代“坊中有市,市中有坊”街巷文化。将宋韵元素融入城乡公共文化体系,如在公园、城市绿地植入台州两宋名人、宋词宋诗等。
(三)立足活态利用,延伸宋韵台州的发展路径。一是高质量文旅融合。建立台州名人馆、和合文化专题博物馆,开设宋韵文化专门展区。在台州府城、十里长街等景区推出宋韵文化活态体验项目,创新宋韵文化遗产展示方式,打造行走的“宋韵文化展示馆”。在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推出沉浸式体验“打卡”项目,全景式展示宋韵台州民俗图景。二是高品质文创产业。开发陶瓷、台绣、玻雕等宋韵主题文创产品,探索在宋韵文化集萃地开设文创产品旗舰店。充分发挥台州中国模具工业博览城等的支撑作用,促进文创产业与高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宋韵“国潮”文创产业链。三是高水平文艺创作。深挖台州宋韵文化元素,积极推进相关文艺创作。健全宋韵台州重大题材、重点项目激励机制,对重点创作项目给予立项扶持,鼓励推出宋韵台州的文艺精品力作。
(四)依托数字赋能,激发宋韵台州的新兴动能。一是构建宋韵数据库。全面采集、梳理、保存宋代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的基础数据,为研究、保护、开发宋韵文化奠定基础。二是建设宋韵数字博物馆。在“游省心”平台开发“线上台州宋韵博物馆”数字化应用场景,深化“云展览”“云娱乐”等新业态的内容生成,推动宋韵文化“上云、用数、赋智”。三是创建宋韵全媒体矩阵。充分挖掘互联网、大数据在宋韵文化阐释弘扬方面的独特作用,加大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力度,构建“宋韵台州”全媒体传播平台。
(五)健全组织力量,加强宋韵台州的工作保障。一是建强工作专班。整合宣传、文广旅体、新闻传媒中心等部门力量,建立宋韵文化工作专班,制定相关工作方案,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品牌化打造、平台化运作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引育专门人才。通过定向培养、脱产学习等方式,培养宋韵工作本土人才。将宋韵相关文化产业人才纳入我市人才目录和人才规划,推动引进高层次团队、高技能人才。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财政专项投入,设立相关保护传承基金,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源、社会资本参与,不断推进宋韵文化保护传承,加快新时代文化台州建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